偶像的印记,是炽热的红色—— “河博青青”以

摘 要

  #这就是幸福河北##2021头条带你看河北##2021我为河北文旅代言# “张将军,您听过一首叫做《松花江上》的歌么?好多的流亡到西安城的东北军人都听过,而且会唱。”接着熟悉的歌声响

#这就是幸福河北##2021头条带你看河北##2021我为河北文旅代言#

“张将军,您听过一首叫做《松花江上》的歌么?好多的流亡到西安城的东北军人都听过,而且会唱。”接着熟悉的歌声响起,站立的男子却陷入了沉默,整个大厅都安静了,都在等待他的回答



在首都博物院演出

这是“河博青青”团队成员在首都博物馆参演“我唱心歌给党听——京津冀博物馆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100周年文艺展演”的现场,等到男子的声音再次响起,演出就要正式结束了,河博青年庆祝建党100周年的献礼答卷也画上了圆满的句号。

献礼百年,从发现偶像的魅力开始

2021年正值中国共产党成立百年华诞,河北博物院党委号召院团总支、青年理论学习小组“河博青青”发挥青年先锋作用,展出形象、亮出风采,提出了从河北博物院丰富的革命文物资源中挖掘基因密码、弘扬革命精神力量的考题。

“河博青青”的成员们经过研讨发现,一部《觉醒年代》似乎引发了新风:陈独秀、李大钊、鲁迅等名字频频登上热搜,俨然是新生代的偶像;越来越多的年轻人开始喜欢参观鲁迅博物馆、中共一大会址纪念馆等革命场馆,热衷去读《中国人的精神》《毛泽东选集》《鲁迅全集》等著作。在青年中,经典作品正在发光发热,焕发新生。

编排一场情景剧,淬火锤炼、凝心聚力,是否可以成为弘扬经典、承续薪火的新途径呢?

基本陈列“抗日烽火——英雄河北”展示的一级文物《张寒晖手抄歌曲集》引起了我们的注意,它翻开的页面上展示的正是耳熟能详的革命歌曲《松花江上》。经过初步梳理,在珍贵的曲谱手稿、生疏的作曲家张寒晖的故事之后,看到了一位青年党员深切的救国心,是一代青年浓烈的爱国情;而这恰恰是我们正在寻找的红色印记,想要弘扬的偶像力量。



《松花江上》曲谱手稿现存于河北博物院

严谨创作,讲述真实的偶像故事

创作《松花江上》是河北籍作曲家张寒晖短暂人生中最为闪耀的时刻,那么这首歌曲作于何时何地、为何而作、又为谁而唱,便是情景剧要讲述的内容。

经查证,相关历史人物有:挚友刘尚达、东北军地下党孙志远、西北剿总副司令张学良。相关历史事件有:张寒晖组织“斧头剧社”公演救国话剧,张寒晖在东北军军营做宣传工作;张寒晖将《松花江上》教唱给学生,传至东北军各军,又由地下党传至北平学联;西安学生集会纪念“一二九”运动,张学良在十里铺劝阻游行学生

面对诸多的知识点,要如何提取串线、虚实构建呢?经过两周的煎熬,编剧将时间设定在1936年西安事变前夕,围绕历史人物张寒晖、刘尚达、张学良展开故事,分成三场戏来讲述歌曲的创作背景、创作过程和历史影响。为了故事表达的完整性,又设计了爱国学生“陈冰”“白木芍”“沈熙”,东北军军官“崔乾”。就这样,一场原创情景剧诞生了。

坚持试验,努力寻找最恰当的情感表达

念剧本是排练的第一步,围坐一起的年轻人几乎面无表情,更没有感情;又因为意见很多而争执,进度一时难以推进,唯有专业的“旁白”字字铿锵,稳稳的定了调。

“沈熙”是《觉醒年代》的忠粉,试图用这份热血去感染大家,我们却只记住了鲁迅先生不羁的身影和牌匾上的“不干了”。“刘尚达”喜欢李大钊先生的《青春》,我们却只会其中的一句,“以青春之我,创建青春之家庭,青春之国家,青春之民族 ”

显然,情绪渲染的方法没能成功,几个人对剧本的意见倒是不少:“ 暗中宣传党的思想 ?这么直白地说,不符合地下党的身份吧?”“ 没有编过曲 ,一口气就能作出《松花江上》?他在 九一八 之后已经有了《可恨的小日本》《告我青年》等作品了呀!”

这些看似没用的讨论往往暗藏转机,一边讨论,一边熟稔;一边坚持已见,一边强推进度;当第一个认真排练的人出现了,第二个专注表达的人就会出现,以此类推,直到全员都记住了台词,串全了剧情。

传续智慧,用心汲取导师团的精神力量

学习成果需要验收,节目表演更是如此。信心满满地邀请领导专家作指导,没想到,两处“硬伤”被发现了,一是看不太懂,二是看的没劲。



河北博物院党委书记罗向军现场指导

一是要解决令人不解的剧情——学生排练救国话剧《鸟国》。我们将《鸟国》到《松花江上》的转场这一难点压在了“刘尚达”的转身上,经过他无数次转身、无数声“诶,寒晖”的训练,以及其他几位的舞台配合,终于把故事线交代清楚了。

二是要增强表演的戏剧性——十里铺请愿的故事冲突。仔细观摩一二九运动的影视资料,三个女学生反复练习游行的口号、手势和步伐,力求再现爱国学生的天真炽热、无所畏惧;学生与军官、军官与“张学良”、学生与“张学良”的冲突也是一个难点,需要准确把握个体的站位和整体的节奏,除了练习,没有任何捷径。

此外,尝试互换角色的方式,努力去理解别人的角色、感受对方的情感,一个鲜活的剧目逐渐成型。

一心向党,致敬先辈、致敬经典的初心不变

全程参演三馆举办的“我唱心歌给党听——京津冀博物馆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100周年文艺展演”,是《张寒晖与松花江上》最幸运的事。经过三场演出,表演愈发自如、情感愈发诚挚,而全力以赴的初心,始终没有改变。当“白木芍”“陈冰”“刘尚达”读完《松花江上》的歌词,心中涤荡的始终是向整个二中、整个学联、整个社会传唱的坚定信念;当“陈冰”“白木芍”“沈熙”在十里铺唱起《松花江上》时,心中激涌的始终是激励抗日的满腔热血。

仔细回想,我们的体验又有些不同。



在天津博物院演出

在天津博物院首场演出时,整个身心都在用力,担心第一幕台词说快了、第二幕转场情绪处理不好、第三幕情感表达不够 意外的是,我们忽然发现了被隐藏起来的团魂——每个人都在为做好同一件事情而努力——无论是台前的演出人员还是不曾露脸的PD和旁白,我们始终是一个整体,一个想要表达好“爱国青年”心声的整体。

在河北博物院演出时,娴熟而自然。旁白响起,仿佛我就是“陈冰”,你就是“白木芍”“沈熙”,他就是“张寒晖”“刘尚达”“崔乾”“张学良”。天津博物馆的陈先生说,第二次看到这个演出,他的眼睛都有些湿润。其实不光是他,我们的“张寒晖”也会觉得痛心,“张学良”也会觉得愤懑,三位女学生看到枪口也会觉得害怕、受到推搡也会踉跄后退、微微发抖。不禁会想,85 年前的张寒晖、刘尚达又是怎样的愤懑难平,陈冰、白木芍、沈熙又是怎样的义无反顾,而崔乾、张学良又是如何去面对、去回应?



在河北博物院演出

在首都博物馆的收官演出,更像是向这位河北籍作曲家的致敬,向这首经典歌曲的致敬,向这段光辉历程的致敬。从手抄本的一页曲谱开始,试图讲述一位作曲家、一位年轻党员人生中的短暂片段,试图演绎他炽热的爱国心,忘我的救国情。



在首都博物馆演出

巧的是,和85年前张寒晖组织的学生剧团一样,我们也是业余剧团,他们排练呼吁抗日救国的话剧,我们排练传扬爱国精神的情景剧。如果说85年前的一曲《松花江上》是激励民族救亡的号角,曾鼓舞了无数志士仁人奔赴前线、英勇奋战;那么,此次的情景剧《张寒晖与松花江上》则是弘扬爱国情感的播放器,它让书册上生涩的记载鲜活了起来,让历史上静止的人物形象鲜活了起来,让悲怆遥远的革命歌曲鲜活了起来。自此,《松花江上》的爱国心、救国情又有了新的画面,简短而生动、年轻而炽热。



演职人员合影

我们党始终关心、爱护青年一代的成长成才,习近平总书记曾深情说道,“青年的人生之路很长,前进途中,有平川也有高山,有暖流也有险滩,有丽日也有风雨,有喜悦也有哀伤。心中有阳光,脚下有力量,为了理想能坚持、不懈怠,才能创造无愧于时代的人生”。“河博青青”定将不负青春韶华,脚踏实地、奋力拼搏,做好历史文化的守护者、争当民族精神的传承人,在时代的伟业中绽放绚丽光芒!

qyangluo
留言与评论(共有 0 条评论)
昵称:
匿名发表 登录账号
验证码: